2025-02-06
人才选拔机制一直是影响国家兴衰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。自古以来对于人才的选拔就有许多方式,世卿世禄制、察举制和征辟制、九品中正制、科举制度以及现代的高考制度,都是为了选拔人才。尤其是科举制度和高考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,为平民百姓提供了通过读书考试步入仕途的机会,极大地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文化教育的普及。
一、科举制度始于哪个皇帝
科举制度始于隋朝,具体创立者为隋文帝杨坚。隋文帝废除了魏晋以来以门第高低选拔官员的九品中正制,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。然而,也有观点认为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于隋炀帝时期,因为隋炀帝时正式设置了进士科,标志着科举考试制度的正式形成。无论如何,隋朝两位皇帝的努力都为科举制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。
二、科举制度创立的原因是什么
1、加强中央集权
为了巩固统治,隋唐统治者需要将选用人才的大权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,打破门阀士族对官职的垄断。
2、庶族愿望
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,庶族希望参与政治、分享权力的愿望日益强烈。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限制,为庶族提供了步入仕途的机会。
3、文化教育方面
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使教育被世家大族垄断,文化发展受限。科举制度以考试取士,刺激了民间教育的发展,激发了人们读书学习的积极性,推动了文化知识的传播和传承。
三、科举制度发展历程整理
1、初创阶段(隋朝)
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,隋炀帝正式设立进士科,科举制度初步形成。
2、完善阶段(唐朝)
唐太宗时期扩充学院规模,增加学员;武则天时期首创武举,由兵部主持;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。唐朝时期科举考试逐渐规范化、制度化。
3、发展阶段(宋元两代)
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,增加了考试科目和录取名额,实行糊名制、锁院制等措施,确保考试公平。元代将少数民族语言纳入考试范围,体现了多民族国家的特色。
4、鼎盛与衰落阶段(明清两代)
考试形式上,采用八股取士,严格规定考试格式和内容范围;考试层级上,形成童试、乡试、会试、殿试四级考试体系,科举制度达到鼎盛,但八股取士也束缚了思想,阻碍了文化创新。清代沿袭明代科举制度,但在康乾盛世之后逐渐僵化,最终于1905年被废除。
Copyright© 2023 高起点 版权所有
渝ICP备2020011602号-3